當前最熱的議題莫過於低碳永續和科技創新,為因應未來人才必備戰能,東吳大學除了深耕永續於校園生活和教學之中,更瞄準科技趨勢,成立元宇宙創新中心與資安人才育成,透過多元跨域課程,讓學生跨出科系框架,養成跨域的軟實力。
「減碳是目前全球最重要的議題,每個人必須對環境有清楚的認識,並知道如何面對危機、做出行動,因為永續發展是未來最重要的技能之一。」東吳大學校長潘維大認為,永續不只是理想、口號,而是與各行各業都密切相關,也因此人才培育更應從觀念思維開始改變。
東吳大學成立「ESG永續發展研究中心」近年來透過跨院、跨系整合將聯合國17項永續發展目標融入專業課程設計。「全校大約有45%的課程、2700門課程是可以跟SDGs對應的。」潘維大舉例,像是人文社科學院就請到國內環境變遷與永續發展權威李河清教授開設「城市與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專題」課程,理學院也結合能源科技,開設「綠能科技與永續發展」課程等,同時也將ESG導入通識教育中,強化學生永續知識與ESG涵養。
不只是口號 ESG實際融入校園
不只在課程上植入永續減碳專業,東吳大學更從校園生活中做起,提倡永續教育。為解決校園每日產生約190公斤的廚餘量,東吳大學與金益世公司產學合作,透過微生物學系近兩年的菌種實驗,將校園廚餘透過微生物處理技術變成益菌土,還能搶救老樹,遏止俗稱樹癌的褐根病擴散。
「過程中全校師生都必須親自進行廚餘分類、認識這項行動方案,也是一種非常好的跨域學習。未來也會規劃種植有機蔬食,達到零廚餘的負碳循環。」而這個創新計畫也獲得2022TSAA台灣永續行動將的肯定。
向來重視品德與群育的東吳大學,更將永續精神結合人文素養落實於行動之中。除了「廚餘高值化」落實負碳全循環校園外,東吳大學也將行之有年的「單車環台挑戰活動」與SDGs結合,帶領師生探索台灣永續發展的各個面向,同時更首度有兩位視障生參與環島,和其他學生一起以同儕接力共騎的方式完成環島。
東吳更特地為這段旅程拍攝紀錄片,紀錄下兩位生命鬥士的動人時刻,也成為一堂最好的生命教育課。
東吳超馬強勢回歸 一堂最好的身教課
從1999年開始舉辦的東吳24小時超級馬拉松也在新冠疫情趨緩後於去年底重新舉行,為了積極響應政府2050淨零碳排政策,東吳以運動結合環保行動,成為全球第一個以淨零碳排、達到談中和目標的運動賽事。
潘維大表示:「我們成立碳足跡小組,進行碳排的紀錄與盤查,從交通、物資耗材、用電、飲食等,記錄統計使用量並換算成總碳排量,交由第三方認證後再購買碳權,已達到碳中和的目的。」
他強調,運動賽事也是學生最好的身教,像是這屆來自馬來西亞的腦麻選手曾志龍,已經是他第九度參賽,過程中儘管不斷被其他選手超越,他還是堅持跑完24小時,雖然自責跑得不夠好而流淚,但卻讓在場的學生獲得滿滿的感動。堅持到最後、永不放棄的精神是書本上無法獲得知識,也是最富有意義的跨域學習。
元宇宙中心X資安聯盟 打造前瞻產業鏈
結合低碳、環保與永續進行教學,面對智慧科技及資訊安全的浪潮,東吳大學也持續創新思考透過產學合作模式,導入最新跨域前瞻專業,積極培養整合型人才。
像是去年底成立的元宇宙創新應用中心,東吳便與奇林樂活、華苓科技、佐臻、新加坡CFC-APAC、美國SANDVINE等企業與機構合作,積極建構元宇宙校園。潘維大認為:「東吳大學是一個以文、法、商為主的大學,在數位時代下,不可能只靠單一知識就能解決各種議題,更需要補足科技應用的能力,元宇宙創新應用中心就是讓同學有機會接觸各種新科技的發展與應用。」
而科技趨勢下資訊安全更顯重要,東吳大學早在四年前便成立全台唯一的資訊安全法律碩士在職專班,培養整合資訊、法律、金融的跨域人才,此外更攜手以色列、新加坡等國際級資安公司,成立「資訊安全戰情室」,透過實戰學習累績資安相關技術與經驗。
而面對近期多起企業遭駭客攻擊與勒索事件,東吳也立即成立「網路勒索攻撃應變小組」與TeamT5公司、新加坡CFC-APAC公司、台灣資安長協會、中華資通訊法律協會等聯盟成員,提供企業完整的策略、幫助企業預防及即時處理資安漏洞風險。
身為綜合型大學,東吳堅持跨域學習是未來教育的主流,以最大力量投入跨域人才的培育,與時俱進運用導入永續思維,因為無論世界如何改變,具備永續思維、多元專業、善於打破界框架的人才,將是永遠的贏家。